扬州因运河而生,伴运河而兴。古老的大运河见证了扬州的千年发展,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自带”丰富的思政元素,可谓“家门口”的育人“活教材”。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受运河魅力、了解运河文化,马克思主义学院近年来努力打造“运河+思政”的行走课堂,通过组织实地探访等研学活动“打卡”扬州运河遗产点,带领学生近距离领略运河的人文风貌,增强对于运河文化的浸润式体悟。
2024年春学期,杨呈胜、潘昕言、孙振宁、王安琪、熊浩、吴雅秋等老师先后带领园林、园艺、会计、药学、化工、环工等专业800余名同学,来到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实地参观3个常设展、6个专题展以及1个沉浸式展览等。馆内运用传统与现代的展示手段,以多样化的展示形式,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文化、生态和科技面貌。借助独具特色的历代运河变迁图、琳琅满目的精品文物、色彩鲜明的运河壁画,同学们“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昔日大运河的繁荣。药学2301班伍姿同学说:“大运河博物馆犹如一本厚重的历史书。大家徜徉其间,不知不觉沉浸其中,在潜移默化中品读千年运河文化,更深入地了解到大运河的地理组成、功能作用、历史沿革和文化意义。”
朱兆军、王宏、王观杰、朱倩等老师带领护理、电子、金融、财管、电信等专业700余名同学,来到瓜洲古渡公园。瓜州古渡公园滨江临河、四面环水,虽是方寸之地,却汇聚着瓜洲千年历史记忆和水工文化。漫步于公园中,亭台楼阁随处可见,曲池清塘左右参差,花木草树前后逢迎。同学们被这片土地的人文底蕴深深地吸引,有的频繁取出手机拍照记录,有的不时提出心中所惑。老师们自豪地介绍道:在这里,一砖一屋皆有故事,一山一石皆留典故。唐代高僧鉴真,由此启航东渡日本,传播宗教律法和华夏文化;马可·波罗曾漫游“瓜洲市”,并撰写游记传播四方;清代康乾二帝六次南巡,皆驻跸瓜洲;历代吟咏瓜洲的诗词数以千计,诗渡文化在此一览无遗……
金奇、郭双燕、张万博等老师带领食品、新闻、电气、视传、音乐教育等专业600余名同学,来到江都南水北调源头公园。江都南水北调源头公园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江淮生态大走廊的源头起点,公园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充满着浓厚的生态气息。同学们一边欣赏海棠大道、樱花大道等园林景观,一边观赏不远处芒稻河、高水河、金湾河的沿岸风光。同学们纷纷赞叹,“这片区域水网密布,空气清新、视野开阔,令人心旷神怡。在这里,人们可以真正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个公园不寻常!”郭双燕老师总结道,“它充分彰显了扬州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的源头地位,清晰记录了几代人擘画设计、接力奋斗的生态文明规划蓝图,是展现扬州人民冲天干劲以及生态保护意识的名片!”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莉表示:“我们将思政课从教室搬到运河边,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实践中接受运河文化的洗礼,厚植文化底蕴,涵养家国情怀。今后,学院全体教师将继续在‘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上下功夫,进一步挖掘丰富的大运河文化资源,讲好运河故事,把运河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引导大学生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