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学院学子聆听101岁老兵讲述烽火岁月

作者:吴美瑾文章来源:生物与化工工程学院时间:2025-08-29浏览:14设置

近日,学校烽火知食运河青研团的丁辰怡同学来到如皋江安镇陈严村,听101岁老兵丁振国爷爷讲述80多年前的血色记忆。这已是丁辰怡第二次来到这里拜访,由于老爷爷年事已高,许多细节记忆更多时候是由他的儿子在一旁轻声补充,将那些散落的历史碎片重新拼凑成完整的叙事。两次拜访中,老人浑浊的眼眸偶尔会因某个关键词亮起微光,而儿子低沉的口述则像引线,一次次点燃那些沉睡的烽火岁月,让这段跨越世纪的对话在老屋的光影里愈发清晰动人。

一次社会实践,撞见历史的“活化石”

“一开始只是想搜集一些红色资料,没想到真的摸到了历史的温度。”丁辰怡记得初见丁爷爷时的震撼。1938年如皋沦陷,之后丁爷爷跟随他的哥哥参加了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他记忆最深的就是“石庄河战役”,这段永不褪色的记忆是刻进他骨血里的勋章。

作为团队负责人,丁辰怡的社会实践任务清单上,列着“走访战役亲历者”“探寻抗战红色故事”等事项。但在见到丁爷爷之前,“石庄河战役”对她而言,有些遥远有些陌生。直到老人的儿子攥着拳头,沉声道“鬼子在河对岸修炮楼,三天两头抢粮杀害乡亲”,她才忽然意识到那些课本上的“敌后斗争”是多么的血火腥风 

青纱帐里的细节,比课本更戳心

丁辰怡的笔记本上,记满了令人悲愤的细节。“枪子跟蚊子似的嗡嗡叫”“班长沉下去时,血一下子把水染红了”“副班长把我塞进死人堆,说‘活着,给咱报仇’”“我们何团长的老婆怀着孕,双手被日本人钉在墙上,然后给活活弄死了”“我的屁股和膝盖都中枪了,之后就没法再打仗了”……这些从丁爷爷记忆里流淌出来的句子,比任何史料都更让她揪心。

她特意记下那个画面:丁爷爷趴在死人堆里,听着鬼子皮靴踩过的“咯吱”声,腿上的血渗进土里,和无名战友的血混在一起。“课本上说‘战士们浴血奋战’,可当我听到‘血沫子凝成块,水草都变成暗红色’,才懂‘浴血’两个字有多沉。”丁辰怡哽咽着跟团队成员说道。那天采访结束后,她走在回家的路上,看着脚边映着云影的清澈河水眼前总恍惚浮出80多年前的残影——那些在炮火中漂散的草帽,那些沉在水底、还带着硝烟温度的枪托,像无声的印记,在波光里轻轻摇晃。 

不是打卡式实践,是和历史“对话”

对“烽火知食”运河青研团来说,这个暑假的社会实践从不是“完成任务”。他们带着录音笔、笔记本,更带着一颗愿意倾听的心——丁辰怡会追问“当时河水有多凉”“大约牺牲了多少战士”,因为这些细节里藏着最真实的战争;她会记下丁爷爷每年清明去河边的习惯,因为这是幸存者对战友的无声承诺。

“别人晒美照,我们晒采访照片;别人聊攻略,我们聊‘血混着河水是什么味’。”丁辰怡感慨着说道,但语气里藏着认真,“当你知道,101岁的老人用一条腿换来了今天的安宁,就会明白,我们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更是在替那些没留下名字的人,记住他们的战友。”

烽火记忆,带不走也忘不了

对丁辰怡以及“烽火知食”运河青研团的所有成员而言,这个暑假最大的收获,不是完成了实践任务,而是摸到了历史的脉搏——那些课本上的“英雄”,可以是十几岁就蹚水冲锋的少年;那些“牺牲”,可以是河面上漂着的一顶草帽、一声没喊完的“哎哟”。

“别人的暑假是风景,我的暑假是‘烽火’。”丁辰怡说,等开学之后,她要把丁爷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因为这些记忆,不该只留在老兵的裤管里,该留在我们年轻人的心里。”

这个夏天,没有网红打卡点的照片,但丁辰怡的手机相册里,存着丁振国爷爷空空晃荡的裤管,存着丁爷爷儿子讲述时泛红的眼眶,存着一段被年轻学子重新擦亮的烽火记忆。这或许就是社会实践的意义:让历史不再是过去式,而是能被触摸、被传递的现在进行时。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