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线召开“健康中国”主题学习研讨会,会议由学院党总支书记曹佳生主持,王蕙、夏俊、薛秋三位教师代表分别做会议发言。
王惠老师认为,生命既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又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当今教育的需要,生命教育日渐成为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的新生主题。高校良好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健康观和安全观,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自觉采纳和保持健康行为,为终身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夏俊老师表示,恋爱心理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与异性相处的模式、心理教育、恋爱教育等相关知识正确适时地渗透到传统和早期教育中,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和人格,学会保护自己、尊重他人。
结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薛秋老师认为,要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健康人才培养培训,加强医教协同,建立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机制,最终实现健康领域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曹佳生在总结时表示,我们党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就一定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他认为,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及时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健康中国”的号召,努力推动生命健康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使学生懂得生命的价值和宝贵,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理念。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部积极行动起来,召开课程专题教学研讨活动,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学院副院长仇文利针对课程专题二的教学设计,通过“60后”“70后”“80后”教师的课件比较,带领大家进行了教学反思,并提出了改进建议,特别要求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将二十大精神及时进课堂,提升教学时效性。潘昕言老师围绕专题二的内容,结合自身备赛参赛的经历,详细介绍了教学设计的理念,准确阐明了教学思路。全体与会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专长,针对专题二、专题三教学内容进行了反思分析。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院长冯月明对此向大家提出了教学设计时的注意事项,同时要求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专题三教学开始,通过“共学共研共享”,让二十大精神带着热气进课堂。
学院新进教师陈静通过朗读方式带领大家学习***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第二部分内容——做马克思和列宁的好学生,这是学院“映月思享会”(读书会)——学习经典的第二次学习活动。此活动不仅有助于提升学院党员教师的党性修养和担当意识,以及形成“老、中、青”教师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同时也助推了学院党建工作和教科研工作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