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17个“地球一小时”当晚,随着学校生活区宿舍灯光渐次熄灭,一场以“绿创未来 环保校园”为主题的环保系列行动在我校全面铺开。学校以此为契机,倡导师生将“一小时”的象征性行动转化为日常绿色生活的长期实践,用科技创新助力绿色发展。
公交专线串起春日“碳”索之旅
草长莺飞,春和景明,又到了扬州赏樱好时节。为破解“樱花季”交通拥堵难题,倡导绿色出行,提升学生对扬州的文化认同感,校团委联合扬州市公交集团推出“踏春赏樱新能源专线”,制作专属车票。3月25日下午,首班专线准时从学校生活区出发。同学们精心打扮,穿着汉服与三两好友一起共赴与扬州春日的一场约会。
新能源讲堂解密绿色出行密码
3月26日下午,在学校比亚迪产业学院,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核心成员、江苏省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员、电气与汽车工程学院青年教师相飞飞以“地球一小时,绿色出行不止一小时”为题,为师生带来一场新能源汽车技术和日常养护科普讲堂。讲堂从新能源汽车的诞生故事切入,为师生介绍了当前新能源汽车的最新前沿技术,分享了日常用车注意事项和车辆基础养护知识。
在比亚迪电池实训室,师生们近距离观察了电池针刺实验后的晶状沉积物。实训室刘老师给大家介绍了三元锂电到刀片电池的技术迭代。智行科创社团负责人陈伟康同学带领大家来到整车实训区,掀开不同的新能源汽车引擎盖,混合动力与纯电动的动力总成对比鲜明。其中最吸睛的要数比亚迪汉混动试验车爆炸拆解展示区。爆炸拆解后的整车如同立体教科书,让大家更清晰直观地了解汽车的构造组成。
创意路演绽放青春环保智慧
学校“团团公益课堂”积极引导同学们发挥专业技能,研发公益课程,服务绿色发展。3月28日,在高邮湖校区创意路演现场,资源环境学院的“运河生态微世界”展区前,用五级过滤运河水培育的绿藻球正在生态瓶里舒展。“藻类供氧-小鱼排泄-微生物分解”的微型循环,让“看不见”的水体自净原理跃然眼前。电子工程学院的“智能光电小屋”则上演着昼夜交替的能源魔术:白天追踪太阳的柔性光伏板将光能储存,入夜后自动点亮LED小夜灯。
纺织服装学院的旧物改造区内同学们将收集到的牛仔布料和白棉T恤等废旧衣物经专业消毒处理后,按照材质特性结合扎染、刺绣等非遗技艺进行再创作。一个个利用旧衣改造而成的挎包、饰品以及布艺公仔成了全场炙手可热的时尚单品。生物与化工工程学院的环保实验台上演着魔法般的物质蜕变。前来参观的师生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将医用酒精、芦荟胶、甘油、精油等按相应比例注入烧杯,随着纯净水缓缓加入,经过不停搅动溶液逐渐呈现晶莹的啫喱状。当成品流入可降解分装瓶时,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植物芬芳。
“绿创未来”系列活动不是终点,而是绿色生活的起点。从实验室到生活场,从传统技艺到现代科技,校园正成为践行绿色发展的立体课堂。当熄灯一小时的仪式感转化为日日践行的环保自觉,学校师生正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绿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