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开展“诗韵古渡 文脉传承”主题实践活动

作者:尤微 周轩羽文章来源:人文学院发布时间:2025-04-27浏览次数:1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青年学子的人文素养,416日下午,我校踏青悦读社组织20余名师生前往张若虚纪念馆与瓜洲古渡公园,开展“诗韵古渡 文脉传承”主题实践活动。本期活动通过诗词朗诵、非遗拓印、实景品读等形式,将文学经典与自然风物相融合,携同学们踏上诗意盎然的春日文化之旅。

以诗文为灵境,让经典从纸间“走”上舞台

随着活动开始,踏青悦读社师生一道步入纪念馆,馆内丰富影像资料与文物展陈呈现了张若虚的一生以及《春江花月夜》背后的故事。社团中的刘璇、徐欣怡两位同学身着风雅的汉服,手持诗集抄本,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如梦似幻的《春江花月夜》吟诵表演。舞台之上,清越顿挫的诵读声辅借着动态投影技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活动现场邀请到了扬州雕版印刷技艺的非遗传承人李金晶老师,李金晶为大家展示了一块制作工艺上乘的《春江花月夜》完整雕版,并为大家细致演示了雕版印刷术的操作过程,同学们好奇地围在老师身边认真研习这门技艺,并在纪念馆内的雕版印刷互动展台处亲身体验了一回雕版印刷的过程。

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陈峰介绍“张若虚以《春江花月夜》‘孤篇盖全唐’,其诗作是扬州运河文化的瑰宝。希望同学们在踏青中感悟诗词之美,在实践中传承文化根脉。” 

以实景为课堂,让诗词从书本“活”进现实

在张若虚纪念馆的亭台楼阁中,参加活动的社团学生以情景剧形式与唐代诗人张若虚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曹士洵同学化身唐代诗人张若虚和徐鸣艺同学从“江月永恒”谈到“文化创新”,探讨诗词如何从历史碑刻走进现代生活,探讨运河诗词从历史保护到活态传承的路径。现场师生观摩一古一今的观点交流,在这“实景课堂”之中,同学们参与文化传承的研讨,收获心得,现场掌声不断。“这场对话让我明白,传统文化需要当代青年用新视角激活。”李紫晴同学感慨道。指导老师马越表示,未来社团也将深化校地合作,开发更多互动式文化项目,为传统文化传承注入青年力量。

傍晚时分,师生迎着霞光漫步在瓜洲古渡公园诗词长廊。面对刻有《泊船瓜洲》《瓜洲夜泊》等名篇的诗碑,大家逐句朗诵并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同学们身着汉风唐韵的长衫,饱含深情地吟诵《此处需要诗歌名称》,将瓜洲春江潮水连海平的壮阔、楼船夜雪瓜洲渡的沧桑化作绕梁余音。

瓜洲镇社区教育中心校长孟宪才为师生介绍了瓜洲古渡公园的历史,讲述了瓜洲古渡公园里碑刻的渊源历史,并与同学们分享交流了自己的读诗心得。活动现场,陈代表人文学院向孟宪才郑重颁发了校外指导老师的聘书,正式聘请他成为人文学院“运河文化”校外辅导员。

未来,人文学院将继续探索文化育人的道路模式,经营好踏青悦读社这一平台,打造金牌文化社团,持续推进“文化+实践”育人模式,联合地方文化机构开发运河诗词研学线路,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厚植青年学子的人文素养做出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