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举行第五届“青春心向党”团团公益课堂​夏令营开营暨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出征仪式

作者:金晶 夏晓青文章来源:团委发布时间:2025-07-12浏览次数:22

近日,学校举行第五届“青春心向党”团团公益课堂夏令营开营暨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出征仪式,共青团扬州市委书记赵文婕,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花军出席出征仪式。赵文婕鼓励志愿者以“三下乡”社会实践为契机,以暑期夏令营活动为平台,发挥引领作用,为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贡献青春力量。花军为校级“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授旗。本次暑期社会实践,学校共组建了21支团队,从科技助农、文化传承、生态环保等方面发挥专业特长,深入社区、学校、企业、乡村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第五届“青春心向党”团团公益课堂夏令营是学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篇,各学院志愿者团队精心打造了10门课程,涵盖红色基因传承、科技普及与非遗文化传承等内容,为50余名青少年提供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知识盛宴。时,学校保处联合新盛路消救援站为小营员开展的实践课程,成为暑期夏令营安全教育模的核心环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团团公益课堂注重将红色基因传承融入课程设计。“晓轩”先锋队通过“两弹一星”故事宣讲,带领青少年感悟科技报国情怀;“绿茵逐梦 青春苏超”赛事赋能实践团队设计了“烽火传承 ‘足’梦前行”课程,他们把足球战术和抗战策略结合,用军号旋律当训练指令,学员们要克服重重障碍,把“军粮”送到“前线”,将红色教育融入到了体育训练中;“烽火知食”项目团队则演示抗战粮与历史教育的深层关联,学员们一边品尝复原的抗战粮,一边聆听背后的历史故事,仿佛穿越回那段峥嵘岁月。活动现场,各类红色故事让学员们肃然起敬,红色基因在互动中悄然传承。

科技赋能运河文化。信息工程学院“红芯服务队”结合专业优势,开发了一款AI运河文化互动程序,这款程序通过语音识别、图像生成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让用户能够以沉浸式的方式探索运河历史、体验非遗技艺,甚至与虚拟的“数字人导游”对话。课程中,团队成员不仅讲解了AI技术原理,还带领学员们亲手设计简单的互动场景,让科技与文化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土木工程学院“廊桥筑梦”团队通过水利模型展示防治洪水的智慧,让小朋友们从搭建大坝的场景中体会到了材料和建筑的魅力;电子工程学院“邮之声”团队讲述了抗战时期的通讯故事,并让小朋友搭建了简易的发报机模型,滴滴作响的教具让小朋友们形象地体会了战争时期的信息传递;小营员们还参观了学校的新能源汽车科技馆,通过互动展板和模拟驾驶体验,了解了绿色出行的前沿科技。

多元文化交融共生。“锦绣志愿服务队”将红色题材融入草木染工艺教学,展现传统艺术,他们用传统的蓝晒工艺带小朋友们制作了“两弹一星”元勋的画像,致敬共和国英雄;“红烛精神志愿服务队”紧密结合学前教育及婴幼儿托育专业特点,通过民族舞蹈教学,传统手工制作等,搭建文化交流与教育传承平台,助力民族团结进步;“扬城家风寻迹团”志愿者团队,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指导下,向小朋友们讲述了许晓轩、吴大观等人的家风故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据悉,自2017年学校开展团团公益课堂暑托项目以来,每年报名火爆,得到了青少年家长的一致点赞。前期,学校通过订单式服务模式,面向学校教职工子女调研课程需求,结合当年主题,向各学院团委征集课程,经过至少3轮课程研讨、集体备课,确保课程内容既能深受青少年喜爱,又能发挥学校资源优势,还能引导大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讲授,形成“赋能、强技、奉献”的社会实践育人模式。接下来,7月至8月期间,学校的21支社会实践团队将分赴扬州及周边的各县市区基层社区、乡村,开展志愿服务,实现“知识传递”与“社会需求”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