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学院】近日,机械工程学院“晓轩”先锋队来到江都区郭村保卫战纪念馆,开启了暑期社会实践的第一站。
郭村保卫战纪念馆坐落于江都区郭村镇,周边环境清幽、植被茂密,纪念馆广场上高大的烈士纪念碑庄严肃穆。1940年,这里展开了一场被誉为“东进序曲”的激烈战斗,新四军大获全胜,保卫了郭村的同时为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晓轩”先锋队队员们跟随讲解员的脚步,走进纪念馆深处,看到泛黄的作战地图、锈迹斑斑的装备、烈士们的书信手稿等文物,无一不为那段铁血岁月和先辈们的英勇奋斗而动容。据讲解员介绍,战役中当地群众冒死送粮送弹,军民同心的场景至今仍被郭村百姓代代传颂。
本次参观走访拉开了机械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的序幕,队员们通过实地研学深刻感悟了郭村保卫战精神,并将其与“忠诚、奋斗、担当、奉献”的“石榴花精神”相结合,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参观过后,同学们在纪念碑下约定,在即将到来的暑假中会继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革命精神与志愿服务带回家乡,度过一个充实且有意义的假期。(肖雅)
【师范学院】7月3日,师范学院红烛精神志愿服务队走进高邮市菱塘回族乡曙光社区,开展“小暑童趣,民族团结共绘夏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通过节气文化科普、公益志愿服务等形式,深化民族团结教育,传递“和”文化理念,为社区儿童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
活动伊始,志愿者们以活泼生动的语言向孩子们讲解“小暑”节气的由来与习俗。孩子们在趣味问答中踊跃抢答,现场笑声不断。志愿者们还带领孩子们绘制“小暑纳凉图”,将传统纹样与荷花、蟋蟀等节气元素融合,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作展现了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
活动期间,志愿者们带领孩子们体验了传统手工游戏“纸蝉爬绳”,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制作并比赛谁的纸蝉爬得最快。此外,大家还一起观察了荷叶的形态与特点,了解荷叶在小暑时节清热解暑的作用。
此外,团队专访了菱塘教育工作者张加庆老师和陶静芳老师,从他们的教育故事中学习教育工作者在民族团结工作中如何发挥作用,争做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推动者。
此次活动以节气为媒、以文化为桥,不仅让社区儿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在欢声笑语中播撒了民族团结的种子,也让师范生们更加深刻认识到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生动诠释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深厚内涵。(陈峥)
【园林园艺学院】近日,园林园艺学院“青苗实践队”前往高邮市学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系列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社区服务的生动实践,为居民生活增添亮色,在孩子们心中播撒热爱自然与科学的种子。
电商助农,赋能社区新活力
在“农产品电子商务介绍与调研”活动中,实践队志愿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社区居民普及电商知识,结合抖音、拼多多等平台案例,解析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新兴模式。队员们还精心设计问卷,深入了解居民对电商的实际使用习惯与学习需求,为后续精准服务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撑,助力本地农产品搭上“数字快车”,为社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自然之美,印刻童趣与智慧
“小手印大自然”植物科普与拓印工坊成为孩子们探索自然的奇妙课堂。志愿者借助生动的图文与视频资料,带领孩子们走进植物生态多样性的广阔天地,深刻阐释了生物与人类命运的紧密联系。手工环节,志愿者传授了植物拓印的技巧,孩子们精心挑选心仪的花叶,小心翼翼固定于布包之上敲打拓印,一幅幅充满童趣与想象力的植物艺术画卷跃然而出,传统拓印技艺在孩子们的巧思下焕发全新生命力。
红果传承,小苗孕育家国情
“番茄和我们”种植实践课让科学探索扎根于泥土之中。志愿者以“一颗番茄的环球之旅”为切入点,讲述番茄从南美野生植物到全球主粮作物的演变史,并融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科学家的育种故事,爱国情怀在娓娓道来中自然流淌。队员们为每位小朋友分发了番茄幼苗,并手把手耐心指导种植步骤。“期待我的番茄结出红彤彤的果实!”孩子们不仅体验了劳动的乐趣,更在泥土芬芳中理解了耕耘与收获的意义。
青苗实践队以专业知识服务社区,将高校学子的智慧与热情融入基层沃土,在电商助农、自然科普、劳动实践中播撒希望的种子。学子们的热忱付出,正如同他们悉心培育的幼苗,在社区沃土中生根发芽,绽放青春光彩。(陈亚洁)
【电子工程学院】7月3日下午,电子工程学院“邮之声”志愿队在芳华剧场开展夏令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教职工子女50余名儿童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我是小小发报员,红色电波传精神”红色通信课堂,通过知识讲解和动手做无线发报机、收报机,孩子们在趣味比赛中亲身体验,化身“小小发报员”,不仅掌握了发报原理,更从红色故事中深刻领悟到了通信精神。
“邮之声”志愿队队员、通信2301班南苏婉从“半部电台、李白烈士、北斗卫星”三个小故事开始讲起,并介绍“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邮票,瞬间吸引了孩子们的兴趣,纷纷举手互动。通过讲述,孩子们对于革命战争年代,通信战士在极端恶劣条件下用生命保障信息畅通的英雄事迹所打动,对于新时代在地震、暴雨等自然灾害中,抢修基站,搭建通信通道,确保“生命信号”不断联的故事感到由衷的敬佩。他们更被中国通信事业的飞速发展所激励,例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球部署,5G网络的广泛覆盖,以及量子通信技术的突破性进展,这些都标志着中国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活动现场,志愿者讲述了无线发报机的原理后,孩子们两人一组,迫不及待地动手制作无线发报机和收报机。在志愿者的悉心指导下,他们小心翼翼地组装模块,仔细连接电线路,耐心调试发射和接收模块,直至最后装上电池,一台台小巧的发报机便宣告完成,小朋友们好奇地按下发报机按钮,收报机果然发出滴~滴~滴~的电波声,按下不同的按钮,收报机还有不同的红色和蓝色灯光闪烁。随后,志愿者教会孩子们如何使用摩尔斯电码,并用手中的发报机练习发报技术。最后,挑选一名发报手,将信息发出,其他各组接收信息,哪组最快完成信息接收并译码,便能赢得通信邮票作为奖励。随着比赛的进行,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争做发报员,现场气氛欢快热烈,伴随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嘀嘀嘀的发报声此起彼伏,让这堂红色通信课堂妙趣横生。
电子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暑期红色通信科学实践课程不仅传承了红色通信精神,而且提升了孩子们的学习思考与动手创新能力,为他们的心灵植入了一颗红色的种子。展望未来,“邮之声”志愿队将继续深入学校、社区及乡村,开展形式多样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广阔的社会课堂中接受教育、增长才干、贡献社会。(刘静 赵伏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