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各学院多形式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三)

作者:刘静 赵伏贤 沈兆侠 陈逸扬 王锴 徐潇潇文章来源:电子工程学院 纺织服装学院 管理学院发布时间:2025-07-26浏览次数:32

【电子工程学院】日前,电子学院“邮之声”志愿队走进了邗江区新盛街道大刘社区,为辖区内20余名小朋友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我是小小发报员 红色电波传精神”通信科普课堂,通过知识讲解和动手做无线发报机、收报机,孩子们化身“小小发报员”,在趣味互动中了解发报原理,从红色故事中领悟通信精神。

“邮之声”志愿队队员、通信2301班南苏婉向小朋友们介绍了通迅老兵赵锦宝的故事,讲述了他经过刻苦训练在全军通讯兵大赛中获得第一名,后来还创造了全军无差错发报的最高纪录,受到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的经历,在场的小朋友听得入迷,并对赵锦宝爷爷感到由衷的钦佩。

活动现场,志愿者讲述了无线发报机的原理后,孩子们两人一组开始动手制作无线发报机、收报机,在志愿者们的指导下,孩子们组装模块,连接电线路,调试发射和接收模块,最后装上电池就组装完成了,小朋友们好奇地按下发报机按钮,收报机果然发出滴~~~的电波声,按下不同的按钮,收报机还有不同的红色和蓝色灯光闪烁。随后,志愿者教会孩子们如何使用摩斯密码,并用手中的发报机练习发报技术。最后,志愿者还给每个小朋友发放了为纪念中国取得的五项重要科技成果的《科技创新》邮票作为纪念。

电子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刘冰表示,这堂科学实践课,不仅让小朋友们学习了红色通信精神,还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一枚科学的种子。未来,志愿队将继续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让大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刘静 赵伏贤

【纺织服装学院】75日,纺织服装学院“锦绣”志愿服务队在芳华剧场成功举办暑期夏令营活动,为50余名教职工子女带来了蓝晒主题实践课。活动以“传承红色基因 致敬科学脊梁”为核心,通过古老的蓝晒工艺,将“两弹一星”元勋的光辉形象与奋斗故事融入艺术创作,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悟家国情怀。

活动伊始,志愿者们通过生动的短片和故事讲解,向孩子们介绍了“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及钱学森、邓稼先等元勋的卓越贡献,激发孩子们对科学前辈的崇敬之心。随后的蓝晒创作环节中,志愿者们耐心指导孩子们使用感光材料、曝光显影等传统工艺,将“两弹一星”元勋们的头像轮廓与简介文字转化为独具韵味的蓝色影像。

孩子们专注地摆放图形、调整角度,在阳光的“魔法”下,一幅幅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蓝晒作品逐渐显现。这样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更在心中播下了崇尚科学、报效祖国的种子。

78日,“锦绣”志愿服务队再次启程,在风景秀丽的扬州科技生态新城华丰村社区活动中心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扎染技艺传承暑期志愿活动。此次活动以弘扬传统文化,绽放青春风采为主题,旨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向青少年群体普及中国传统扎染技艺,充分展现当代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与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活动吸引了社区20余名小朋友的积极参与。志愿者们通过理论讲解、现场示范和手把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让青少年在动手实践中深刻领略到扎染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

活动现场,锦绣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热情地为前来参与的孩子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扎染技艺的基本原理和完整操作流程。在志愿者的指导下,一群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们兴致勃勃地亲自动手体验传统扎染工艺的独特魅力。他们围坐在工作台前,眼睛里闪烁着好奇与期待的光芒,认真地挑选着自己心仪的彩色染料和各种质地的布料。小朋友们叽叽喳喳地交流着各自的创意想法,有的说要染出彩虹般的色彩,有的则想尝试做出独特的几何图案。在志愿者的示范下,他们兴致盎然地尝试了多种不同的折叠技巧和捆绑方法,从简单的螺旋纹到复杂的对称图案,每个小朋友都沉浸在创作的快乐中。

此次志愿活动不仅是一次传统文化的传承之旅,更是新时代大学生践行社会责任、展现青春力量的舞台。纺服学院的志愿者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纺服学院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此类志愿活动,推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并借此机会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我们很高兴看到小朋友们对此充满热情,更欣慰地看到我们的学生能够承担起这份责任,将这门技艺继续传承下去。”沈兆侠 陈逸扬 王锴)

【管理学院】为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传承千年运河文脉,同时发挥专业特长服务社会,近日,管理学院“寻迹运河古渡”实践团以“传承运河文脉 共筑青春未来”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活动分为“寻访渡口记忆”“社区文化传承”和“家乡故事续写”三个阶段,通过实地调研、文化宣讲和创意实践,管理学院学子将运河文化与现代专业教育相结合,为运河保护与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寻访渡口记忆:挖掘运河故事,链接古今商贸 

实践团首站走进扬州古运河沿岸的渡口,如东关古渡、南门码头等,通过走访当地居民、查阅史料,深入了解渡口在历史上的商贸繁荣与运输功能。同学们结合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背景,重点挖掘运河与古代商贸发展的联系,例如漕运制度、货物集散等,并探讨其对现代物流网络的启示。

队员们对渡口附近研学的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了解青少年对运河文化的认知程度。问卷结果显示,许多孩子对运河的历史作用知之甚少,这更坚定了实践团传播运河文化的决心。“运河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专业的‘活教材’。”团队负责人刘馨悦表示,“希望通过我们的行动,让更多人看到运河与当代经济的紧密关联。”

社区文化传承:非遗体验进课堂,童心巧手塑运河 

带着渡口调研的收获,实践团第二站来到扬州市邗江区西湖街道蜀秀社区,面向社区儿童开展运河文化主题活动。队员们通过生动讲解、图片展示和互动问答,向孩子们介绍运河的开凿历史、航运功能及沿线非遗技艺。

活动中,团队特别聚焦“漆扇”这一传统工艺,讲解其与运河航运的渊源——古代漆器曾通过运河销往各地,而漆扇正是运河商贸文化的缩影。在实践团成员的指导下,孩子们亲手制作漆扇,感受非遗魅力。此外,队员们还带领小朋友用超轻粘土捏制运河地标,如拱桥、货船、码头等,一幅幅充满童趣的“微型运河”在孩子们手中诞生。

“原来运河边有这么多有趣的故事。”一位参与活动的小朋友兴奋地说。社区负责人徐天泽也对活动高度评价:“这种沉浸式文化体验,既让孩子们学到了知识,也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家乡故事续写:青年返故里,光影传文脉

实践活动的最后一阶段,团队成员返回各自家乡,继续探寻当地运河渡口的故事。同学们利用电子商务专业特长,通过拍摄短视频、制作新媒体推文等方式,记录渡口风貌,挖掘更多鲜为人知的运河记忆。

来自淮安的一位队员聚焦里运河文化长廊,讲述了运河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另一位常州籍成员则通过视频讲解了从古代漕运船队到现在电商物流中常州运河段的前世今生。这些视频作品将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传播,让运河文化“活”起来、“潮”起来。团队指导教师徐潇潇表示:“用现代技术传承古老文明,是青年学子的责任,也是专业实践的创新方向。”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管理学院的学子们既深入挖掘了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又通过专业视角赋予其新时代内涵。从渡口调研到社区宣讲,从非遗体验到新媒体传播,团队以多元形式搭建起运河文化与青少年之间的桥梁,真正实现了“在行走中学习,在服务中成长”。未来,学院将继续鼓励学生发挥专业优势,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贡献青春力量。(徐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