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各学院多形式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四)

作者:肖雅 代瑞杰 吴美瑾 夏辉文章来源:机械工程学院 电子工程学院 生化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发布时间:2025-07-27浏览次数:23

【机械工程学院】近日,机械工程学院“晓轩”先锋队的队员们步履不停,以“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深入江苏省内多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从苏州吴江的程开甲故居,到扬州槐泗的聚福社区,再到盐城市图书馆,这支年轻的宣讲团用脚步丈量红色热土,用行动点燃青少年的爱国热情,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苏州吴江——在程开甲故居感悟“隐姓埋名”的赤子之心

7月初,“晓轩”先锋队的首场宣讲活动在苏州吴江区程开甲故居拉开帷幕。故居内,队员们以“少年勤学”“海外归来”“戈壁铸盾”“科技报国”四个篇章为主线,深情讲述了程开甲院士放弃国外优渥条件毅然回国、隐姓埋名扎根罗布泊20余年、参与我国45次核试验的感人事迹。

队员顾铖杰提前研读史料,结合故居展陈,为游客带来了一场生动的讲解。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带上了刚上初中的堂弟小顾同学一同参与。小顾同学穿上志愿者服装,有模有样地向游客讲述科学家的故事。“一开始有点害羞,但我觉得这些故事应该被更多人知道。”活动结束后,他认真地说道,“开学后,我要把程开甲的故事分享给同学,让更多人了解‘两弹一星’精神。”

扬州槐泗——在社区播撒爱国与科学的种子

7月中旬,宣讲团第三站走进扬州槐泗镇聚福社区,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宣讲。

主讲队员尹逸雯通过动画短片和互动问答,讲述了钱三强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的感人故事。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地理解科学精神,团队精心设计了“科学知识问答”“角色演绎”和“两弹一星主题拼图”等互动环节。在拼图游戏中,孩子们分组协作,将印有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海报的拼图完整复原,既学到了知识,又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尽管天气炎热,队员们却干劲十足,聚福社区负责人表示,大学生们用创新形式让红色教育“活”了起来,孩子们听得进、记得住,效果远超预期。

盐城盐都——在图书馆点燃青少年的科技梦想

7月下旬,宣讲团的脚步来到盐城市图书馆。主讲队员周超通过纪录片、动画和互动游戏,为孩子们讲述了“氢弹之父”于敏的故事。“我觉得我不笨,但是也不聪明,我是勤奋的。”纪录片中于敏的这句话引发了孩子们的思考。“于敏爷爷告诉我们,勤奋比聪明更重要。”一位小朋友大声说道。

活动现场,孩子们认真回答问题,积极参与互动。团队还特别设计了“两弹一星”主题明信片赠送给小朋友和馆方,留下了珍贵的纪念。盐城市图书馆工作人员表示:“这样的活动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希望未来能持续开展。”

从苏州到扬州,再到盐城,“晓轩”先锋队的队员们用青春的热情和创新的形式,让“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彩。未来,“晓轩”先锋队将继续深入基层,运用自己的专业特长讲好中国故事,传递红色精神,在更多的青少年群体中散播技能报国的远大理想。(肖雅)

【电子工程学院】为引导青年学子深入基层、服务社会,2025年暑假,电子工程学院返乡大学生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们走进社区、车站、田间地头,用热情和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为家乡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社区服务显担当,守护社区环境干净整洁

通信2402陈雨扬、通信2403刘禹婳同学分别在仪征市朴席镇隆觉花苑小区和宿迁市中共黄河街道城中社区化身“社区美容师”,定时巡查小区公共区域,让绿化区域始终保持清爽,同时定期参与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引导居民养成环保习惯,共同营造整洁舒适的居住环境。与此同时,通信2402朱丽红志愿者走进昆山市张浦镇银和社区活动室,对堆积的旧书、体育器材等物品进行系统分类整理,活动室变得整洁有序,物品摆放一目了然,为后续社区活动提供了便利。

通信2402周宇杰在家乡兴化市昭阳街道迎丰社区开展为期11天的志愿服务,先后两次精心挑选绿豆、牛奶、鸡蛋及各种生活用品送给独居老人,主动地帮助老人打扫庭院、擦拭窗户,检查老人居住的水电安全,为他们送去夏日的关怀。

防溺水“安全员”,守护河边儿童平安

针对夏季溺水事故高发问题,徐州市新沂市棋盘镇泉子村委会组建了河边巡逻志愿队,通信2402班李金雅同学积极参与其中。巡逻队重点关注傍晚及周末等儿童易聚集时段,采取分段负责制,每日定时沿河岸巡查。队员们重点巡查无监护儿童戏水、河堤攀爬等危险行为,及时劝导并设置临时警示标识。同时,他们还负责记录危险区域,发现防护设施损坏或警示标识缺失等情况立即向社区反馈。能帮助减少安全隐患,我们的付出就有意义。李金雅同学说道。

高铁站里的“暖心红马甲”,贴心服务护航旅途

暑假期间,通信2403王乾坤穿梭于安徽省阜阳市临泉高铁站的人群中,在候车大厅为旅客提供引导和帮助,看到拖着沉重行李箱的旅客,主动上前询问是否需要帮忙搬运;在客流量高峰期,协助工作人员疏导人群,提醒旅客注意安全,保持候车大厅的整洁和安静。

政策宣传进乡村,助农采摘促振兴

通信2403陈柏廷回到家乡安徽省宿州市萧县龙城镇黄桥社区,向村民宣讲国家资助政策,帮助有需要的家庭了解助学贷款、奖学金等资助和奖励政策以及毕业后还款的灵活政策。并讲述学生靠资助完成学业、实现成长的真实案例,让居民感受到国家资助政策的温暖。

电信2402赵玥则在句容市白兔镇草莓采摘园,协助农户采摘、分装,体验农事劳作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既学到了农业知识,又帮农户减轻了负担,一举两得!”参与采摘的赵玥同学笑着说。

电子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刘冰表示,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范围涵盖社区治理、公共安全、政策普及、农业帮扶等多个领域,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以致用,锤炼本领,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良好风貌。未来学院将继续搭建实践平台,鼓励更多大学生投身家乡建设,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代瑞杰

【生化学院】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铭记历史、传承红色精神是当代青年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近日,生物与化工工程学院食品专业的“‘烽火知食’运河青研团”以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社会实践,在运河两岸播撒红色种子。团队以“集中+分散”的模式,将粮食故事与抗战历史相串联,以创新形式推动红色文化在儿童群体中浸润式传播,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实践伊始,青研团成员在“青春心向党”夏令营里拉开活动序幕。成员们用生动的语言为孩子们讲述抗烽火运河的粮食故事: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百姓们用粗粮支援前线,战士们以野菜充饥坚守阵地,每一粒粮食都承载着保家卫国的决心。互动环节,他们鼓励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粮食故事,进一步传递学习先辈,爱惜粮食的理念。故事讲完,理论课堂变身“美食实验室”。成员们带领小朋友们用中筋面粉、玉米面粉等材料制作了“抗战杂粮饼”,当孩子们咬下带着颗粒感的杂粮饼时,“艰苦岁月”不再是课本上的词语。随后的“革命菜篮子”手工DIY环节里,孩子们用橡皮泥捏出玉米、红薯、窝窝头、野菜等,在动手创作中理解“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红色传统。育才小学西区校的任韵然小朋友捧着自己的作品说:“革命先辈太艰苦了,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

集中实践结束后,团队成员回到运河沿线城市的家乡,开展更深入的分散调研、理论宣讲等活动。他们带着精心设计的问卷走进村落、社区、学校,发现多数孩子对运河抗战历史了解有限,却对“粮食与战争”的关联充满好奇,这让团队更坚定了讲好红色故事的决心。

成员们走进历史博物馆,在泛黄的史料中寻找运河运粮的痕迹;与老人促膝而坐,凝神倾听他们讲述“月夜送粮船”的烽火记忆。

带着调研结果和收集的资料,成员们重返村社课堂:无锡市梁溪区清扬二社区、宿迁市洋河镇闸口社区、徐州市铜山区徐庄镇金井村......他们将老一辈的珍贵往事精心改编成小朋友听得懂、喜欢听的生动故事;他们带领小朋友用纸板制作运粮船模型,在拼接船帆时讲解运河漕运的战略意义;他们更发挥专业所长,解读杂粮、野菜在烽火岁月中的特殊价值。这种“动手+讲解”的模式,让红色教育变得鲜活有趣。

从夏令营的欢声笑语到村社课堂的专注聆听,从运河岸边的史料搜集到家乡热土的故事宣讲,青研团用食品专业的独特视角,让粮食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纽带。据悉,团队下一步将走访慰问抗战老兵,深入挖掘更多运河粮食故事,计划整理成故事册、短视频,用小朋友喜欢的方式,把红色文化种进小小童心,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活起来、火起来!正如团队成员所说:“我们是食品专业的学生,更懂得每一粒粮食里的家国情怀。让红色故事以更生动的方式被记住,这是我们的青春担当。”吴美瑾

【信息工程学院】为弘扬红色文化,服务社区群众,近日,信息工程学院红芯志愿服务队走进邗江区文苑社区,开展以“数字传博爱 健康链生命”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伊始,志愿者向爷爷奶奶们简要介绍了活动的主要内容。团队依托扬州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创新性地打造了一位亲和力十足的AI数字人。这位虚拟讲解员以“沿着运河探寻红色记忆”为主线,通过一段精心制作的视频,带领在场的爷爷奶奶们开启了一场云端红色之旅在集中观看了数字人对扬州革命烈士陵园的生动讲解后,一张融合了科技智慧的导览页成为全场焦点。导览页不仅标注了扬州各大红色文化地标,还在每个景点旁附专属二维码。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老人们纷纷拿出手机扫码,观看AI数字人对各景点的详细解说。数字人娓娓道来那些动人的红色故事,让在场的老人们仿佛穿越历史长河,感受革命先辈的光辉岁月。

除红色文化体验外,红芯志愿服务队的师生们同步开展了“银龄数字健康”专项行动。针对老年群体的日常需求,志愿者们围绕线上挂号就医、常用健康APP操作、居家健康检测设备使用等“适老”技巧展开了耐心细致的讲解与实践指导,帮助老年人提升数字化生活技能,切实解决了他们在数智时代面临的“急难愁盼”问题,传递了科技服务的温度与关怀。

在本次社区实践活动中,信息工程学院红芯志愿服务队结合专业优势,以技术创新推动红色文化传播,以志愿服务助力“银龄”健康生活,有力彰显了“博爱青春”的志愿精神和青年担当。队员们以实际行动让红色故事“活”在掌心指尖,让智能关怀融入寻常生活,书写了专业技能与人文温度并存的新时代青春志愿篇章。夏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