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我校与扬州非遗珍宝馆联合打造的公益课程《扬州剪纸变形记》在珍宝馆一楼阶梯教室火热开课。该活动一经珍宝馆公众号推出,20个免费名额瞬间“秒光”,现场气氛热烈,童趣盎然。这堂别开生面的剪纸课,正是我校劳动教育教学成果《三阶共进 四劳共育 文美共融 协同共创》中“校外拓展协同”模块的鲜活例证,充分展现了校政社企协同共生之力在营造“大劳育”生态环境中的显著成效。
优势互补,协同共创非遗传承“活态课堂”
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植根于学校与扬州非遗珍宝馆深厚的校企合作关系。协议明确双方本着“真诚合作、资源共享、讲究实效、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同构建产学研联盟,尤其在工艺美术、非遗传承领域开展深度合作。珍宝馆作为扬州非遗的集中展示与体验平台,拥有得天独厚的场馆资源、文化氛围与公众影响力;我校则依托艺术学院、师范学院强大的教学科研力量、创新设计能力和专业人才队伍。双方精准对接,优势互补,将高校的智力资源、教学理念与场馆的实践场景、社会需求无缝链接,共同致力于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性发展。《扬州剪纸变形记》课程正是这种协同优势的完美转化——将扬州亭桥烟柳的诗意底蕴,转化为5-8岁儿童可感、可玩、可创造的美育体验。
师生齐力,志愿服务点燃非遗传承薪火
课程的主讲人是我校师范学院美术教师、深受孩子们喜爱的“非遗魔法师”鞠翰霖老师。鞠老师作为我校深耕非遗教学创新的骨干教师,将多年来在剪纸艺术上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理念融入课程设计,成功“解锁”了传统剪纸的N种“新玩法”。在她的带领下,孩子们不仅用剪刀作画,更化身“移动的剪纸模具”,用身体摆出五亭桥的飞檐;体验热缩片“魔法”,见证纸片“缩水”成精美挂饰;动手搭建层叠彩纸,拼出微观扬州立体造景;甚至探索光影与AI科技,让静态剪纸“活”起来。这堂妙趣横生的课,正是我校教师将教学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社会服务、赋能地方文化传播的生动体现。
活动现场,一抹亮眼的“志愿红”格外活跃——我校红烛精神志愿服务队的学生志愿者们全程参与服务。他们协助分发材料、引导小朋友、维持秩序、辅助教学,成为课堂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志愿者们热情专业的服务,不仅保障了活动的圆满进行,更是我校将劳动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服务奉献精神的直接体现。他们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也在服务中深化了对非遗文化的认知与热爱。
秒抢爆满,协同模式彰显劳育成果与社会价值
《扬州剪纸变形记》课程名额“秒光”的火爆场面,有力印证了校馆协同共创模式的吸引力和生命力。这种模式成功地为社会公众,尤其是少年儿童,提供了多样化、高品质的非遗文化实践场景。孩子们在动手体验中感受劳动创造美的乐趣,理解匠心精神,激发对家乡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这正是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目标的生动实践。同时,活动有效拓展了扬州剪纸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边界与受众群体,实现了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双赢。
本次与扬州非遗珍宝馆的联合活动,是我校《三阶共进 四劳共育 文美共融 协同共创》劳动教育教学成果中“协同共创”理念的一次成功落地。它充分证明,通过有效对接社会多元资源,深度转化校地双方优势(场馆资源 vs 教学科研),发挥师生志愿服务的桥梁纽带作用,能够营造出充满活力、富有成效的“大劳育”生态环境。未来,我校将继续深化与政府、企业、场馆等社会各界的协同合作,不断拓展劳动教育的实践场域与内涵,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服务地方文化繁荣发展贡献职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