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好工作、稳定有前景的平台、完善的福利保障……这些成了如今高校毕业生求职时最看重的因素。10月15日下午,江苏省2026届高校毕业生秋季招聘月专场活动在我校体育馆举行,143家优质企业带来4156个岗位,吸引了近5000名学子。在这场我市今年规模较大的校园招聘会上,毕业生们展现出的务实、求稳、恋乡的就业新态度,成为现场最鲜明的注脚。
从“大杂烩”到“精准导航” 智慧服务提升求职效率
此次招聘会以“1+N”主题模式划分专区,宛如一张“求职导航图”:“扬州人社专区”集结本土龙头企业,“太仓人社专区”拓宽跨区域就业渠道,“校友资源专区”则让学长学姐的经验成为求职助力。电气与汽车工程学院毕业生殷耀虎站在一块实时跳动的电子显示屏前,手指快速滑动手机:“刚刚心仪了几家汽车类公司,扫码就能一键投递简历,屏幕上还能按专业筛选岗位,比挨个跑展位省太多时间。”
这块AI智慧数字就业系统显示屏,正是现场“科技感”的核心——岗位数量、简历投递量、企业关注度等数据实时更新,背后是集职业规划、智能匹配、数据分析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数据能帮学校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让教学更贴市场需求。”学校招生就业处处长陈海鹏介绍,该系统已实现毕业生、企业、学校三方的“精准对接”。
四大特色服务站则成了毕业生的“定心丸”。“优惠政策咨询”站里,扬州市人才中心负责人详解租房补贴、就业见习等“留扬礼包”,不少毕业生拿着政策手册仔细标注;“AI简历优化平台”前,学生们排队调整简历关键词,企业HR则通过系统快速筛选候选人;“参军入伍”“出国留学”咨询台旁,也围满了寻求多元发展的学生,形成“就业+深造+报国”的服务矩阵。
务实为本,兼顾“眼前保障”与“长远发展”
“我在南京和扬州的企业之间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觉得,能在扬州找到一份稳定、有发展的工作是最好的。”信息工程学院2026届毕业生王同学,一边在“扬州人社专区”的展位前排队,一边说,“家乡发展很快,生活成本相对较低,还有各种人才政策,吸引力不小”。
这样的务实并非个例。园林园艺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曹云说,大部分有就业意向的学生,优先选择“离家近”——要么回原籍,要么留在扬州;其次便是薪资待遇,“学生对5—8万的年薪普遍接受,没有好高骛远,反而更在意岗位是否稳定、能否学到真本事”。而成绩突出的学生,则在“专转本”“专接本”升学与就业间做两手准备,“知道升学竞争大,所以不会‘一条路走到黑’,实习机会也会主动抓住”。
江苏艾迪药业集团的招聘负责人说:“前几年,学生开口第一句常问‘年薪多少’,现在他们会更深入地询问企业的平台规模、效益如何,是否包吃包住。”她认为,这种从“追逐高薪”到“谋求稳健”的转变,显示出新一代求职者在就业市场中的理性与成熟。
专业对口是硬标准,“实习+就业”成新趋势
企业的招聘需求,也在反向塑造毕业生的求职准备。“我们生产岗位招的是储备干部,专业必须对口,药品生产技术是核心目标。”江苏艾迪药业招聘负责人坦言,企业对学生的考察聚焦三点:专业知识是否扎实、实训操作是否熟练、学习沟通能力是否达标,“看到学生有模拟车间操作经验,会优先考虑。”受生产线自动化改造影响,该企业今年校园招聘量虽略有减少,但仍为我校预留了15—20个实习岗位,“实习表现好可直接留任,‘实习+就业’一体化能减少学生的职场适应期”。
旅游学院针对学生实施了“认知—跟岗—顶岗”三阶实践体系,不少学生已通过景区、酒店的实习积累了实战经验。“大一去景区看流程,大二在酒店边学边做,大三顶岗时已经能独立对接客户,现在找工作心里有底。”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说。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胡珂也给毕业生支招:“不妨先就业再择业,在工作中明确方向,同时多关注行业动态、提升技能,才能在就业浪潮中站稳脚。”
“学校的专业设置一直跟着地方产业走,这次招聘会专门设了半导体、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专区,就是要让学生的技能与‘1650’重点产业需求精准对接。”陈海鹏说,后续学校还将持续跟踪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企业输送更贴合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